English

日本长期信用银行缘何破产

1998-10-29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驻东京记者 蒋道鼎 我有话说

10月23日,日本临时国会通过的金融振兴法开始生效。当天上午,日本长期信用银行(以下简称“长银”)副行长越石一秀向“金融振兴临时办公室”提交了要求对该行实行“特别管理”的申请。两小时后,小渊首相发表谈话,认定“长银”负债超过资产,宣布对该行开始实行国有化“特别管理”。当天,东京证券交易所停止“长银”股票上市交易。至此,有46年历史的“长银”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。

创建于1952年的“长银”作为专业银行曾为推动日本经济的起飞发挥了重要作用。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,“长银”通过发行金融债券,以稳定的利率为日本煤炭、电力、海运、造船、钢铁、化工等基干产业提供了大量的资金。直到今天,“长银”不仅拥有26.6万亿日元的总资产,在7000多家客户中多数是大型企业。那么,如此庞大的“长银”又如何被迫破产呢?

主要原因是未能及时根据日本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开拓新的业务领域。石油危机后,日本经济由高速增长进入稳定增长,随着“重厚长大”基础产业的衰落,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已不像过去那样紧迫。另一方面,随着企业实力的增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,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直接在金融市场筹措资金的倾向加强,“长银”肩负的为产业提供资金的历史使命实际上已经结束。但习惯于依靠大藏省政策保护的“长银”既不主动开拓新的业务领域,也不通过自身的改革,把主要力量用在争夺客户上,因而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。

对不动产的过度投资是导致“长银”走向破产的致命伤。到了80年代,“长银”虽然试探着向普通投资银行转变,但在金融自由时代,“长银”因受店铺网络的制约,竞争不过善于争夺客户的普通银行。到了泡沫经济时代,“长银”的经营者又作出错误的决策,将大量资金通过非银行金融机构倾注到不动产。泡沫经济崩溃后,“长银”不仅没有及时停止以不动产为担保的投资,也未果断地通过正常方式处理不良债权。随着日本经济的日益恶化,不良债权更加膨胀,“长银”终于陷入困境。

日本政局的动荡为“长银”加速走向破产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。1997年,“长银”试图通过同瑞士银行的合作摆脱困境,但这种合作不仅没有成功,而且由于后来解除了合作关系进一步失去了市场的信任。“长银”股价急剧下跌。今年6月,“长银”又宣布与住友信托银行合并,正当人们为“长银”有可能摆脱困境而松了一口气时,执政的自民党在7月的参议院选举中惨遭失败,尽管小渊首相一上任就促使住友信托银行与“长银”合并,但由于在参议院拥有多数席位的在野党的牵制,小渊所做的努力也付之东流。为审议金融振兴法而召开的临时国会,“长银”问题成了执政党和在野党讨价还价的筹码,双方在“长银”是否处于资不抵债状况而争论不休,随着时间的流逝,“长银”危机进一步加重,直至力尽气绝。

日本政府先是不惜代价地保护“长银”,后为回避责任而迫使“长银”破产,这种转变,加深了在野党的不信任。民主党等在野党已于23日表示,在即将召开的下届临时国会上,将对小渊首相和宫泽大藏相提出不信任案或追究责任决议案。“长银”问题仍有可能成为加剧日本政局动荡的“火种”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